创新驱动——
高质量增长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艾汗·柯塞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发布当天表示,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增加,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增速。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如果只看到中国经济目前的体量,而看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在分析中国经济走势时就容易出现偏颇。弗里曼表示,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那就是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重提升质量与效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更具有可持续性。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继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其增长步伐可能放缓,但经济增长质量可能再次让世界惊喜。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加速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所有这些都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中国是全球电子商务、电子零售和电子支付领域的领先者,在金融科技、机器人等方面也走在了前列。美国“全球未来”研究所主席、知名未来学家詹姆斯·坎顿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可以通过拥抱数字技术的创新来加速,尤其是云技术、区块链、超级计算、3D打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中国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数字化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此外,支持创业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等也是中国经济的亮点。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和多萝西·奈斯比特对本报记者表示,正如他们在新书《掌控大趋势》中所说,中国政府创造良好环境,让人们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梦想。中国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把政府的效率与民众的参与完美结合起来。
互利共赢——
中国倡议为全球发展带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中国创新、中国技术、中国倡议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和外交大学现代冲突和安全研究室主任乌卢格别克·哈桑诺夫表示,以高铁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以及“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由中国发起的倡议与行动,为相关国家升级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结构、填补产业空白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
“中国向世界承诺继续扩大市场开放规模并付诸行动,对法中两国而言是互利互惠的。”法国桥智库主席若埃尔·吕埃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法中能够借此机会延续好的做法,实现互利共赢。
德中经济联合会秘书长白希可24年前大学毕业时,曾用3个月的时间沿着古丝绸之路旅行,留下了难忘的经历。如今再次回到中国,他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到震惊。白希可表示,德中经济联合会为德中企业双向交流提供了平台,“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意义的体现——连接东西方贸易、加强双向交往。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交流必然带来互利共荣的结果”。
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政策研究院院长维利乌尔·阿乌肯指出,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发展。中国的支持不掺杂任何政治企图。这种以实现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援助不仅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经济增长,也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任。
“作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韩国一直想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与合作机遇。”韩国建国大学国际通商专业教授金旭向本报记者表示,韩国各界普遍欢迎和支持韩国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
“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及中国,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认为,当前中非关系发展迅速,经贸额正在快速增长,企业间的纽带进一步拉紧,“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关系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本报北京、柏林、布鲁塞尔、里约热内卢、巴黎、莫斯科、东京、阿拉木图、曼谷、华盛顿、首尔、开罗1月29日电记者黄发红、冯雪珺、任彦、陈效卫、葛文博、张晓东、田泓、周翰博、林芮、吴乐珺、龚鸣、马菲、韩晓明)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3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