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面临挑战

2018-01-24 14:19:00 来源:本网专稿 

——我国驻德使馆经济参赞李振京谈德国经济形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韶辉 徐赟

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并实现连续8年增长。

“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持续扩张,就业、财政、外贸状况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2017年,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超出预期,而且呈现出外贸、内需、投资共同驱动发展的局面。”近日在国家发改委2017年驻外经济参赞报告会上,我国驻德使馆经济参赞李振京话锋一转,“德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正如德国学术界与经济界所指出的,要促进德国经济制造、研究和创新整合,制造业和出口经济必须继续成为德国经济重要支柱,当前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应对未来挑战的最佳机遇。

“八连增”实现增长动力转变

德国经济自2010年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以来,2017年实现连续第八年扩张,主要经济指标良好,经济增速稳定上升,失业率屡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也增长强劲。李振京认为,“德国经济连续八年持续温和增长并逐步实现增长动力转变。”

李振京表示,本轮景气周期经历了外贸和消费拉动为主向外贸消费投资拉动并重的转变过程。德国经济的传统特点是出口拉动,近年来因受到就业市场景气繁荣、新增就业人数扩大、职工工资收入增长以及通胀率与利率水平低下的综合刺激,导致私人消费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投资不足曾在很长时间里构成景气持续复苏的最大软肋。2016年下半年开始,鉴于需求旺盛,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扩大生产能力,经济增势进入一个新阶段,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投资增长的推动。同时,进出口都增长强劲,2017年德国出口增长4.7%,进口增长5.2%。

2017年12月14日,著名信息调查公司IHS Markit公布的德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是58.7,达到80个月来的新高,远高于区分经济增长或紧缩的50关口。该指数跟踪制造业和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其中制造业PMI分项指数是63.3,创历史记录;服务业分项指数是54.3,达24个月以来新高;制造业产出分项指数达64.1,达到82个月以来的新高。

德国经济研究机构认为本国经济的增势还将持续,德国政府的主要经济顾问机构“经济五贤人委员会”对2018年的预期增长率是2.2%。“其他机构更高,比如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的预测是2.6%。最近德国经济界大多数人士对本国经济发展前景信心满满,德国经济似乎一切都在往利好的方向发展。”李振京说。

三因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李振京介绍说,近年来有三大因素推动德国经济持续增长。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奠定了德国经济强势的基础。作为欧洲乃至全球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构成了德国经济根基与强势之所在。近些年来,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始终维持在22%左右的高位水平,与其1994年时23%的水平基本持平。如今德国经济强势地位得以不断巩固,究其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取向不变,即并未仿效其他国家“去工业化”的做法。进一步说,目前德国工业不仅发展根基扎实、企业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产业价值链完整、产学研联盟健全,有效地确保了德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

欧盟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欧盟一体化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德国作为最大经济体受益最大,欧盟成为德国最大出口市场,其60%的产品销往欧盟。德国经济在欧盟市场的主导地位保证了德国经济强劲增长,保证了德国商品出口海外具有极强竞争力,获得巨额贸易顺差。所以德国是欧盟一体化的坚定推行者和捍卫者。

欧洲央行的超低利率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超低利率不仅降低了德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刺激了商品出口、个人消费和投资,也对德国政府的财政盈余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测算,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欧洲央行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保基金在内的德国公共机构在支付债务利息领域节约了2400亿欧元。据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所财政专家测算,如果欧洲央行将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德国各级政府利息支出就将增加210亿欧元。

五挑战尚需积极应对

李振京表示,尽管德国经济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德国经济存在未来发展投资滞后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德国2017年投资增长明显,对经济增长有所拉动,但仍未摆脱吃老本的“透支式”增长模式,长此以往势必削弱增长后劲与潜能。目前德国生产能力普遍在超负荷运转,基础设施、教育等领域投资不足,已经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德国国内主张将更多外贸盈余用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呼声不断高涨,例如用于教育培训、道路桥梁、创新研发及互联网宽带领域投资等。此举既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增加就业和收入,还能改善德国经济区位的竞争环境,进而确保中长期内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是德国面临全球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挑战。目前德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其制造业强国地位不符,尤其是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滞后,明显达不到“工业4.0”对信息化的要求。此外,伴随着各类网络购物、社交、视频、音乐、门户、短信服务数字平台的发展壮大,需确保各数字平台间以及数字平台与市场主体间的公平有序竞争,无疑对数字化发展、制度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三是美欧货币政策分化使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欧洲央行量化宽松的推出恰逢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美货币政策分化趋势加强,加大了国际投机性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也加剧了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德国经济的强势复苏将使德国央行催促欧洲央行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计划。德国央行表示,经济增长和通胀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运行,欧洲央行将开始讨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与德国强劲复苏相背离的是,欧元区各国复苏进程不一,且有分化加剧趋势。欧洲央行在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实际复苏情况和结构性问题。

四是日益加重的老龄化对德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明显威胁。目前德国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人口之间(15岁~64岁)的比例为34.1%,据预测,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1%,2050年将达到56%~60%。同时,国内新增适龄劳动人口已难以有效弥补退出职业生涯群体留下的职位空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对德国经济有全方位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对欧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大挑战;不仅需要在社会方面,同样需要在经济方面全力应对。

五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兼容协调发展的目标依旧任重道远。根据相关研究,尽管近年来德国劳动就业市场持续繁荣,失业率跌至近26年来的历史新低,但是有20%以上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拿着法律规定的最低薪水,较低层收入群体工资收入水平增长微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需乃至整体经济增长动力。为此,德国经济部将包容性增长与共享发展确立为德国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内的中心任务。实际效果需拭目以待。

最后,谈及中德关系时,李振京表示,中德两国已经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在中德两国经济发展状况均持续良好的情况下,中德经济互补性很强。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德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至1700亿欧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而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中国和欧盟贸易额的30%。“相信未来中德企业之间将会实现更多的交流,中德在恪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承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具备巨大合作潜力与空间。”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