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何广丙
在“发展”的这座天平上,一端是产业,一端是民生,让二者保持动态平衡,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成都高新区建区三十年来不变的初心。1月17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2017年成都高新区共安排76亿元惠民生,按目标计划完成民生事项291项。其中,省市分解下达的民生实事目标任务123项,自主实施的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168项。
1月,28座“三星级”公共厕所开工建设;4月,科园南路上跨三环路工程通车;7月,益州小学新校区开工建设;8月,桂龙大桥实现双向通车;9月,成都教科院附属小学等一批新建小学投入使用;10月,中和片区4条地下综合管廊顺利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过去一年,作为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力军,成都高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重“民生砝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一项项民生新政、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落地生根,交出了一份颇有分量的民生答卷。
“自去年4月托管简阳12个乡镇以来,我们着力完善高新东区教育、医疗、休闲等基础功能,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力推进“东进”“中优”进程中,成都高新区将瞄准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配套完善、社会保障健全、法治高新公信力显著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切实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品质便利群众生活
家住温江的王林洋在高新西区的一家科技企业上班,平时开车上班要经IT大道跨绕城高速桥梁再转到芙蓉大道,通勤时间长还经常堵在芙蓉大道上。去年5月,随着成都高新区民生工程——广场路清水河大桥的通车,他的上下班时间缩短了不少。这座全长180米、双向6车道的大桥大大分担了芙蓉大道的交通流量。
和王林洋一样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便利的,还有在成都高新区软件园及周边上班的市民。去年8月,桂龙大桥提前两个月全面通车,双向六车道的通行设计更让曾经的“Z”形交通瓶颈成为历史。据了解,桂龙大桥是成都高新区唯一一座采用挂栏式修建的跨河大桥,三曲面的设计不仅需要高超的施工水平,更能保障大桥的通航及泄洪能力。
记者了解到,去年成都高新区自主实施的民生工程目标中,28项涉及“交通先行”。截至去年底,高新西区广场路清水河大桥(毛家桥)工程、桂龙大桥工程、科园南路上跨三环路工程、石室天府中学下穿交子大道人行通道工程、机场路进城辅道(元华路-成雅高速)修复工程已完工;高新南区和高新西区道路大修改造工程已完工,中和柳荫街、半边街、油榨房街道排工程已完工;天府空港新城3条道路综合管廊和1条道路修建工程均已开工;国际生物城起步区市政道路一期和二期已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提升文教体配套
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西区新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新开办公办中小学11所,实现医院床位数990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9张,让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更加均衡,”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民生小目标是为了让辖区群众享受更充分和优质的教育医疗配套资源。
记者了解到,2017年,成都高新区公办学校一年级可提供学位8595个,实际入学7683人;公办学校七年级可提供学位5700个,实际入学4465人;高新南区、西区2017年新开办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公益性幼儿学位3600个,正尽最大努力满足户籍人口、随迁子女和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需求。
该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成都高新区去年落实资金2458万元,减免幼儿保教费、义务教育帮困助学、普高资助、中职资助和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共计2.6万人次。2018年,成都高新区还计划新开办公办幼儿园11所,2019年计划新开办公办幼儿园10所,2020年计划新开办公办幼儿园9所。3年预计新增公办幼儿学位11670个,公办公益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85%以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成都“东进”主阵地,去年4月托管高新区东区以来,成都高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细处入手,下好高新东区社会事业“一盘棋”。
为逐步改善高新东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成都高新区启动了东区教育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底已开工建设8所学校,并投入536万元实施了校舍维修加固和基础建设项目,完成老旧电路改造,基本排除了重大安全隐患;投入326万元,对部分学校课桌椅、办公家具、计算机等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换;投入208万元,用于板房教室修建和校舍改造,保障了三岔小学等热点学校教室需求。
总投资7.3亿元的三岔镇社区工程(二期)项目正火热建设中。项目位于三岔镇以南、环湖路以西,距离三岔镇约3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
目前,三岔镇社区工程(二期)小学项目已开工建设,力争实现今年9月1日开学的目标;剩余公建配套项目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春节后将陆续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周边居民提供高效的教育与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空港新城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日间照料和托底
让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坎
“儿子现在恢复得不错,真要谢谢社区和街道,要不是这笔帮扶资金,我们真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个难关。”说起家中近况,70多岁肖家河居民赵婆婆很感慨,她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不住表达着感激。
去年3月,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在参照成都高新区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街道实际情况制定《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试行)》。记者了解到,该救助办法适用于罹患重特大疾病、遭遇突发灾难及因教育性支出导致家庭刚性支出和财产损失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赵婆婆家就是因病返贫的一个典型案例。
“4万多元帮我们解决了大困难,实在是雪中送炭。”赵婆婆哽咽着说。记者了解到,目前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已在成都高新区逐步推广。下一步,辖区各街道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标准,让救助体系照亮更多困难家庭。
除了对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特殊困难家庭进行专项救助,为满足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需求,成都高新区2017年还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个。对66岁的唐圣桂来说,每天去肖家河正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像“上班打卡”一样,“我的膝盖骨关节发生病变,要长期理疗,现在经常来这里泡泡足浴熏针桶,舒服多了。”
正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2017年成都高新区全新打造的新站点之一,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临托及上门服务选择。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建有日间照料中心52个,其中2017年新建14个;拥有养老机构23家,其中社会养老服务机构13家,敬老院10家,2017年新建3家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目前,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正在加速覆盖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