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光正: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为时代服务

2018-01-16 15:45: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卢曦

2017年12月28日,“丝路华章——陆光正从艺60年东阳木雕大展”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此次大展共展出近百件(套)由陆光正创作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木雕精品,通过“序篇——中国梦篇”“上篇——丝路记忆”“下篇——复兴路上”3个篇章,一件件精致的木雕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丝路精神,体现了东阳雕刻的绝美华章。

陆光正作品:《三英战吕布》

与东阳木雕的传承同行

创作者陆光正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东阳人,从小就在雕刻的氛围中长大。他13岁就开始学习木雕艺术,到今年已从艺60年,如今已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陆光正表示,60年的时间里,他只专心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东阳木雕的传承与发展。这60年,是东阳木雕传承与发展的60年,他是东阳木雕在新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当东阳木雕随着时代变迁而沉浮时,陆光正没有放弃,更没有改弦更张,他一直坚定地在木雕守艺之路上不断前行。

雕刻提升红木家具文化内涵

木雕是红木家具艺术中出彩的一个环节,雕刻不仅能赋予红木家具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更能让红木家具锦上添花,在使用功能之外兼具艺术品属性。如何把握好木雕艺术的精髓,既传承又不失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陆光正说,在这个新的时代,针对创新、受众、环境、审美的需要,来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中式家具,“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为这个时代服务”是进行木雕艺术创作的前提。但由于个体需求不同,所以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既要是工艺品又应是实用品,以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要。作为一个匠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和行业担当,对于浪费材料的无意义的重复艺术,要不做或少做。

木雕艺术要发扬光大,市场和产品要适应社会要求。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木雕艺术也要注意创新,多元参与。比如可以用玻璃、大理石等材料与木雕结合体现在家具上,将最好的精华继承下来为当代服务。

传承与创新应是恋人关系

“对于传统工艺品类,传承与创新是一对恋人——两人彼此相好,互生爱慕,方能形成合力,繁衍生息。”陆光正说,传承必须坚守,因为它是传统,一切拥有传统文化的品类,都有着历史的深厚积淀,代表着数千年来人民的美好追求和精神标识,如果不去传承,它就不会走到人们心里,留在后人手里。因此他认为,要想立足于当代,做出好东西,必须先做有能力仿古的传承人。

如今的东阳木雕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东阳在努力挖掘传统技艺,培育传承人,提高传统修养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些是传承的“硬实力”,同时还需要拥有传承的“软实力”,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在人们在故宫看到的工艺制品,大多鬼斧神工,其精细工艺叹为观止。没有能工巧匠是不会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

“而创新,是贯穿于传承过程之中的。”陆光正认为,即便去复制一件传统作品,也会遇到复制之外的技术问题,如材料质量、器型改变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创新的手段。时代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产品功能不同,对作品的要求便不同,落到作品上,就意味着必须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眼光和审美的作品。于是,创新就产生了。“当年我们做出口家具,也会按照西方人的要求,不断进行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油漆创新等,可说创新无处不在。”陆光正回忆道,他们在制作江苏无锡梵宫木雕时,因为形制超大,木材拼接工艺面临全新挑战。最终他经过钻研,不但解决了技术难题,还研究出了多层叠雕的创新技艺。

如今面对红木家具市场出现的转型和疲软,陆光正很淡然,他认为这是红木家具发展到高层次的必经之路。“只有创作出跟时代一起走的作品,才能更有生命力”。目前,他正在筹备成立一个木雕艺术研究所,将吸引和培养一批有天赋和爱好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陆光正的弟子张玉海也表示,并不是红木家具市场没了,红木家具是几千年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喜爱的大有人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只能说明现在红木家具行业中懂红木的人太少,精品力作少,成立木雕艺术研究所,正是为了系统性地培养一批从业者,为行业的兴旺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