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穿越到2020年 看看“双一流”高校哪儿变了

2018-01-12 09:45:00 来源:科技日报 

青年人才得到学校全方位呵护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2017年,众多“双一流”高校将“加强师资建设”,写入了“双一流”建设方案。

对2020年的海外归国青年小李来说,他会遇到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诸多机会。

小李若想去北京的名校,清华大学可说了,他们建立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导师制度,聘请长聘教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指导。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对青年教师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培训进行统筹。小李会获得组织全方位的关爱。

如果他想去上海看看,上海交通大学也建立了对各类人才的稳定支持机制,加大了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它推进“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及各类教学培训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落实,实质性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事业起步阶段面临的难题,支持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如果小李嫌上海房价贵,他还可以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以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重点,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西安交通大学要打造西部

人才高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创新港建设了“中国西部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如果小李去了,那就进入了学校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要是小李想去北方看雪,没问题,东北大学等着他。

东北大学创新了有利于青年教师队伍选拔培养的建设机制,重点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和青年人才团队。推进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了青年教师准聘制度、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和青年教师晋升绿色通道制度。

也就是说,对求贤若渴的高校来说,小李会是重点关注对象。

非升即走成趋势,拿多少钱看绩效

但对小李来说,压力也是巨大的。一旦进入高校,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他头上高悬。

因为,“双一流”高校实行了“预聘—长聘”制。通俗来说,就是“非升即走”。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并通过后,小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教职不是铁饭碗,但一旦获得长聘,小李则可以沉下心来做研究,不用被每年的考核捆住手脚,纵使十年磨一剑也无妨。

一直以来,“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考核机制为人诟病。但小李可以放心了,高校在持续深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考核。

北京理工大学就表示,希望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群体中都能人尽其才,成为各自领域的领跑者。他们制定完善系列岗位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完善管理职员分类评审机制,研究并启动专职实验队伍聘用及激励机制改革;推进非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专职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聘用工作。

如果小李志不在科研,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没有关系。像上海交通大学就实行了师资分类发展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多维度的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南开大学则实行了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建立专任教师分类竞聘和淘汰流动机制。

在薪酬和激励上,小李也会面临一个不太一样的体系,“绩效”是关键词。

我国高校现行工资制度以单一工资制为主体,对高校来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资制度,发挥薪酬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仍是他们需要探索的重要一步。

2020年,北京大学已经加强了激励体制机制建设,统筹规划了薪酬体系,更加重视荣誉激励和精神激励,还建立了以成就奖励和荣誉职位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荣誉激励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实行以创新增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而且,要完善与学校、院系发展相适应,层级梯度合理,动态激励充分和具有长效机制的绩效薪酬体系。

小李和小王的故事纯属虚构,但2020年,我们就会遇见这样的小李和小王,他们就会和已经完成“双一流”建设第一步的高校见面。(本报记者张盖伦)

(本文资料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