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危城” 精彩蝶变——深圳首个棚改示范项目罗湖将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社区”

2018-01-04 10:09:24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记者 赵军 尹道振  报道  

    从深圳光明新区2015.12·20发生特大滑坡事故,到2016.12·20罗湖棚改全面启动,再到2017.12.28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仪式,又一次创造新时期的“深圳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深圳市罗湖“二线插花地”位于罗湖区和龙岗区的交界处,是特区管理线与行政区划线不一致形成的管理“真空地带”,占地面积约62万平方米,共有楼栋1347栋,其中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占比超过95%,居住9.3万余人,涉及当事人8310户。这里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安全隐患“高危区”与旧城改造“难点区”。棚户区改造与全国其他任何地区的棚改相比,都存在根本性差异,面临改造范围之广,建筑体量之大,复杂程度之深三个“前所未有”,为全国首例,被业界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

   深圳市委市政府吸取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教训,决定启动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彻底消除城市公共安全重大隐患。为攻坚破冰“第一难”,罗湖棚改以“强区放权”改革为契机,在全国首创了“政府主导+国企服务+三房建设(即安置房、保障房、人才房)”的棚改模式。在组织保障上,实行四级指挥架构、网格包干,市棚改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直20余个部门,罗湖组建区、现场、片区指挥部,下设76个网格;通过“处级干部包网格,科级干部包楼栋,公职人员结对子”,实现了“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重大问题解决在现场”,确保了3400人棚改团队有序高效运作。从2016年12月20日正式启动全面签约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刷新了体量最大的棚改、速度最快的签约、人员最多的搬离等多项棚改记录,截至目前实现了签约率99.36%、搬离率99.98%、房屋拆除率95.25%。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罗湖棚改“早日完成拆迁、早日开工建设、早日让群众受益”,深圳市长陈如桂要求“一流设计、一流管理、一流施工”,以一流的标准打造一流的安居家园,建成150万平方米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一次性解决重大安全隐患,一次性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罗湖棚改项目规划建设总共划分了17个地块,其中木棉岭片区9个、布心片区8个,包含二类居住用地、教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公园绿地、供应设施及医疗卫生等六类;玉龙片区因地处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不建设安置房,定位为政府备用地。项目计划分三期开发,第一期5个地块,第二期4个地块,第三期8个地块。项目规划主要体现生态、魅力、文化、时尚以及宜居宜业的理念,同时采用街区制、海绵城市、智慧社区、综合管廊、绿色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BIM等新兴技术,打造成为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绿色生态型社区”。

  在政策设计上找准了最大公约数,签约按“两阶段三方向一目标”推进,从“法、理、情”上充分保障了群众的合法利益。罗湖棚改以为民棚改的初心,消除隐患的决心,保障各方正当利益的诚心,不怕困难砥砺前行的恒心,推动棚改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棚改经验。

   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表示,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二线插花地”棚户区———这一危及9 .3万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被彻底摘除,这一困扰特区发展20余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被成功破解,这一被业界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的重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强调,接下来的工作中,罗湖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发扬“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论实绩”的棚改精神,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如期兑现让群众梦圆新居的庄严承诺,打造无愧于历史的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向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