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IPO市场三大变化

2017-12-21 16:02:41 来源:北京商报 

时光荏苒,2017年即将收官,作为IPO大年,2017年中IPO领域的三大变化尤为明显。相较于2016年,2017年IPO发行数量同比大幅增加,今年以来IPO发行数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IPO被否率明显提高,尤其是自“大发审委”履职以来,IPO审核趋严之势不可阻挡。而首发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的企业数量相较去年也明显增多。

发行量创历史新高

自今年以来,IPO发行数量始终保持高位,相较于2016年全年而言,同比增长约69%。

具体来看,同花顺iFinD12月19日统计显示,以网上发行日作为统计基准,今年1-12月,IPO发行企业共有420家,发行数量超过2010年347家的历史最高值。相较于去年共248家而言,今年IPO发行数量同比增长约69%。其中,在主板发行的有206家,中小板发行的有80家,在创业板发行的则为134家。从单月来看,全年平均单月发行数量达到35家,去年单月发行数量则仅约20家。除去12月,今年仅在2月的IPO发行数量低于30家,其余10个月份发行数量均高于或等于30家,其中,发行数量在30-40家的月份居多,共有8个月。IPO发行数量最多的月份分别为今年1月和3月,发行数量分别达到53家。

数据显示,420家IPO发行企业共募集资金约2154.14亿元,平均单家企业募集资金约为5.1亿元。其中,从实际募资金额来看,420只发行个股中,中国银河实际募资金额约40.86亿元,成为今年募资金额最多的个股,财通证券紧随其后募集资金约为40.85亿元。实际募资金额垫底的为至纯科技,募资约为0.9亿元,另外,立昂技术、建科院实际募集资金分别约1.17亿元以及1.34亿元。

此外,发行价最低的3只个股价格均未超过2元/股,其中,嘉泽新能发行价格为1.26元/股,至纯科技与白银有色分别为1.73元/股和1.78元/股。发行价格最高的为亿联网络,达到88.67元/股。

从行业来看,截至12月19日,以证监会一级行业(新)为标准,除去教育、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6个行业无数据外,发行企业为制造业的公司居多。首次发行规模最大的行业为制造业,发行规模达1548.54亿元。发行企业属于卫生和社会工作的仅有金域医学一家公司,该行业发行规模不足5亿元,为发行规模最少的行业。

中国新三板投资联盟创始人许小恒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IPO高速发行模式下,IPO堰塞湖问题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预计在未来IPO高速发行仍将保持常态。

被否率大幅提升

在IPO高速发行的同时,证监会发审委对于IPO企业的审核力度加强,IPO被否率走高迹象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来共有469家企业上会审核,其中,未通过数量为81家,未通过率达到17.27%。相较于2016年同期被否率仅为6.94%而言,今年未过会率明显提高。另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IPO审核未通过率为13.75%,通过率达到83.27%。今年下半年,IPO通过率则降为74.38%,未通过率提高至21.67%。

而自10月17日,“大发审委”履职后,IPO被否率持续走高。数据显示,10月17日后,79家接受审核的企业共有28家企业首发被否,未通过率为35.44%。在此之前,400家接受审核的企业未通过数为54家,未通过率仅为13.5%。值得一提的是,11月29日当日上会的3家企业全部被否,在IPO历史上首次出现单日零通过率的现象。

纵观IPO被否的企业,证监会发审委更关注业绩真实性,询问问题也更细致。其中,毛利率异常成为询问的重点。诸如,在12月19日首发被否的安宁铁钛两类产品的毛利率及变化存在差异,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差异较大。证监会发审委要求安宁铁钛说明两类产品同期毛利率差异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再如,11月首发被否的普天铁心被询问的问题中包括说明毛利率水平大幅高于业务可比公司巨龙硅钢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被市场冠以“铁面发审委”的新一届发审委到任后雷厉风行,通过全方面综合审慎评估,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最终登陆资本市场,严防企业“带病”过关。对于未来的审核趋势,许小恒认为,从长期来看,新股发行审核从严监管的口径不会出现松动,被否率居高不下将成为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11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证监会党委决定要成立发行监察委和发审委并行运转。对证监会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位监察。“发行监察委的成立在严把审核信息披露质量关、进一步规范审核权力运行机制和防范权力寻租等方面,从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优化。”许小恒表示。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