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县巧搭“五+”套餐 易地扶贫搬迁见质效

2017-11-22 21:40:51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记者王泽勇报道)近年来,四川阿坝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紧紧围绕“搬得出、住得稳、能定居、要致富”的要求,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着力狠抓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各项工作,加速推动贫困户实现“四个好”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县核定易地扶贫搬迁1758人,现已搬迁878人,搬迁率达49.9%。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精准搬迁对象

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当地坚持以政策宣传为基础,精准识别为关键,档案管理为保障,采取县级指导、乡级实施、村级配合的方式,成立4个宣讲团21个宣传小分队,结合“四下乡”、“法律七进”等活动,高密度、多层次、全覆盖宣传搬迁安置政策、购房补助标准、生活保障措施,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按照各占50%的原则,抽派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和威望高、敢担当的群众组成搬迁评议组,以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房屋安全隐患、周边配套建设等6类情况为标准,通过户申请、村公示、乡审核、县审定,确保搬迁对象不错评、不遗漏。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运用“六有”平台,将搬迁对象信息全面真实录入系统,做到全程记录、精准管理。2017年,搬迁精准率达到100%。

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勾勒安置路径

当地政府强化规划引领,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高标准编制《阿坝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和《阿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任务、细化职责,确保搬迁工作有章可循。以群众意愿、发展需要、个别需求为导向,统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等7类工作,把产业基地、旅游干线等作为选址的重点,采取统规自建、分散安置2种建设方式和村民自建、购房安置2种安置模式,有效避免搬迁工作“一刀切”。按照“经济实用、留住乡愁、预留空间”要求,由发改、住建等部门牵头,统一设计1人户、2人户及多人户的安多民居户型和精心挑选6种商品房户型,供搬迁户选择,有效杜绝无规乱建、乱选现象。“十三五”以来,村民自建213户610人、购房安置75户268人。

严守底线+全程监管”缔造放心工程

当地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样板工程”,实行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限期交账。严格执行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不超过150平方米和购房总价不超过家庭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总和、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000元的政策规定。采取部门把关、乡村监督、群众参与的方式,对工程的选址用料、用工标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实行专款专用、专款核算、公示公告,组建纪检、审计等5部门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资金安全。严格落实县、乡、村3级层层验收制度,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房屋挡在门外。2017年,新建住房96套,完工率达100%,达标率达100%。

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改善定居环境

阿坝县坚持群众搬迁与配套服务同步推进。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和脱贫攻坚项目,集中力量建好安置点入户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站式办理”和“上门代办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村级幼儿园、村级卫生室建设力度,通过增加人员力量、提升办学质量、改善医疗条件,实现搬迁户就近就地上学、看病,促使搬迁群众安心生活。截至目前,全县配备村幼辅导员166人、村医89人,安置点累计建设道路13公里,水网11.2公里,电网19.3公里,水井66口。

产业发展+四好创建”促成稳定脱贫

当地政府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意识,通过产业发展与四好村创建联抓,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积极构建集体经济+乡村旅游+绿色加工+政策保障的产业体系,投入资金1436.2万元,完成驴养殖、家政服务、砂石采挖等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创建精品旅游村寨3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旅游收入带动人均增收770元;引进干酪素加工企业,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00余次,培训农牧民15000人次,劳务输出3000余人次;实施增收促进工程,兑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低保等惠民政策,增加贫困户政策性收入。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比习惯、比美德、比守法”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感恩奋进”的好风气好习惯。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88户878人。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