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市场 出海并购迎多重利好

2017-11-22 09:30: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国内电商增速放缓跨境电商潜力巨大

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快递物流企业加速出海与跨境电商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无关系。

在专家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物流业的海外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异军突起,促使与之配套的跨境物流成为物流业境外投资热点。跨境物流是发展跨境电商的核心支撑,“海外仓”、“最后一公里”快递服务、“跨境集运”等模式的发展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海外布局新契机。

赵剑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快递企业有个明显特征,就是依附于电商企业的发展。当前,国内电商增速放缓,跨境电商潜力仍然巨大。为此,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快递企业开始布局海外。

一方面,一直高速增长的国内电商近年来增速开始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上零售额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从2014年的49.7%,到2015年的33.3%,这三年电商增速一路下滑。

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潜力仍然有待开发。研究报告显示,近5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复合增幅高达60.53%,2016年交易额更是达到3055亿元,同比增长48.0%,且依然维持高增速,随之也将带动国际快件的增长。《2016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约37.6%;中国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将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幅约37%。

而当前阻碍跨境电商爆发的正是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根据行业统计,国际物流占跨境电商成本比例高达15%—20%。

“整体来看,与跨国快递企业相比,我国快递企业还缺乏覆盖全球网络的服务能力。要想加快发达国家及重点城市网络的覆盖面,跨国并购是较为快捷的途径,此次圆通收购先达,是典型的基于渠道和网络资源的跨国并购案例。”赵剑波说。

喻渭蛟在多个场合曾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中国快递物流企业走出去,“中国制造”也需要和“中国服务”协同走出去。中国的电商平台要“买全球”“卖全球”需要中国快递企业同步“运全球”“送全球”。

仍需正视“走出去”风险探索新型运营模式

专家表示,随着圆通成功并购先达所形成的“示范效应”,快递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将会不断增多。但跨境并非易事,物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正视其中的风险。

“国内物流企业加速抢滩国际市场,同样是把双刃剑。随着中国新经济的不断崛起,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有利于我们通过市场来培育和推动企业向外迈步,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体系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分享到各种国际资源。”刘大成说。

不过刘大成也指出,一旦我国快递物流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除了要正面迎击亚马逊、DHL、UPS等国际竞争对手,首先面临的就是整个运营模式的改变。其一,以“快递小哥”为代表的劳动力红利将会消失,转而将面临海外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其二,海外消费者很多居住在郊外,而且居住相对分散,如何在快递过程中降低成本成为一大挑战。

赵剑波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内快递企业的成长以及业务模式的形成有着先天不足,或者说本土化印记较为明显。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快递企业的海外经营不但面临着业务模式的复制风险,还面临着资金、人才约束,以及社会法律、文化差异、工会劳资关系等风险。尤其在人才方面,历来是制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短板。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跨国技术并购案例,往往都会采取“独立经营”的模式,尽量减少管理干预和大规模业务整合。由于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会对快递业务的跨国整合形成制约。

赵剑波指出,控制跨国并购的风险,需要把握三点要求:一是坚持“和气生财”。在并购前期,尽量建立起与并购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并购资本市场的良好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减少并购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以及有助于实施尽职调查,规避相关的社会法律风险。

二是避免“指手画脚”。被并购企业之所以希望于中国企业合作,相信也是看好跨境电商发展所带来的“中国机会”。但是,企业成长的历史和环境不同,并购企业应尊重被并购企业管理团队,不要拿中国经验去指责或批评对方。

三是推进市场协同。快递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便是市场规模,因此并购后尽快打通两家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短期内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整合,形成国内外市场的协同效应。

而在刘大成看来,我国物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否真正走得好走得快,并打造在全球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必要的探索。目前时机已经比较成熟。我国不少建设领域或者电力领域的公司都已经纷纷在海外布局,物流企业作为全球产业链的承接走出去难能可贵。虽然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以及走出去过程中经验的不断积累,这些风险也有望得到更好的化解。(记者班娟娟)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