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园点亮一个城市——“国内最早海绵城市样本”的启示

2017-11-20 14:21:47 来源:本网专稿 


海绵城市样本——中山岐江公园


牛建宏

今年是广东中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周年。在最近举办的“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众多专家云集,为中山市未来人居建设建言献策、开方支招。而岐江公园,作为中山市的城市名片,再一次引起公共的关注,尤其是其实践海绵城市理念的做法,被媒体称为“国内最早海绵城市样本”。

作为当时全国继唐山、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后,国内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的中小城市,中山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其未来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作为“国内最早海绵城市样本”的岐江公园对当前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及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很多的启示。 

启示一,城市建设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岐江公园设计之初,在专家评审这关,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意见是一边倒的反对,只有一位专家支持。绝大多数评审专家,都认为岐江公园的设计破坏传统,与中山市格格不入,他们更倾向于做一个古典的岭南园林。但在当时,中山市已是园林城市,周边许多城市都在学,都在搞园林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最后,在面向公众的调查中,有73%的中山市老百姓投票支持建设现代园林,因此才诞生了现在的岐江公园。

可以说,没有中山人的改革创新精神,岐江公园做不出来。正是这样“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岐江公园才拥有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公园;中国第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真正融入城市的公园;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大奖的公园;中国第一个进行了大规模市民参与的市政公园;中国第一个敢于引入野草的公园;中国第一个写入中学教科书的公园。

启示二,城市建设要始终遵循“生态”和“美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的城市建设一定要遵循这样的目标。

岐江公园建设之初,当时在准备拆掉旧厂房时,城市决策者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建设可以成为融合生态文明和城市修补于一体的典型案例,并不是把旧厂房全部拆掉,而是修补成环境宜人、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公园。建成后的岐江公园恢复了湿地,重建了水岸线,创建了公园和园林空间,引用了过去船坞工业和机器。设计很注重恢复剩余的结构,与现有的城市环境相融合,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在当时全国普遍建围墙造园的背景下,中山按不收门票的公园进行设计,建成一个开放性的公园。同时,岐江公园的路网是与街道相通的,所有的路网直接连到街上去,这就是生态与美丽的营造。岐江公园还是第一个把野草重新引进城市的公园,这里有野芦苇、野象草、野茅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总之,20多年前的岐江公园建设遵循了“美丽”与“生态”的理念,正是这种充满“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生态”而“美丽”的建设理念,使得岐江公园一度成为中山市的名片,以一个公园点亮了一个城市,并为当前全国开展的“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启示三,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并不需要很高的建设成本。岐江公园的梯田平台设计,把原有硬的河岸去掉了,建设台阶呈梯田式延伸到水边,这就是最早的海绵城市样本。在这里,你看不到城市排水管网,所有雨水都通过自然下渗到湖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仍然选择保留这样的水面和湖岸。也就是说,海绵城市建设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高技术”,它可以通过低成本和“低技术”来实现;也不需要巨大的工程,而是可以通过分散式的无数小型工程来实现一个伟大的“海绵体”。因此,在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多选择用自然、生态的做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来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岐江公园的设计对我们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