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锦江”建设创新结硕果

2017-11-07 23:59:29 来源:本网专稿 

三个街道获评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范街道”

                 李蕾/本网记者 何子蕊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依法治区工作中不断创新探索、有序推进,取得丰硕成果。日前,由中共成都市委政法委、成都市司法局共同指导的首届“法治街道(乡镇)成都行”系列活动颁奖仪式举行。该活动于今年4月25日正式启动。共评出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乡镇)书记”及提名奖获得者各10人、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范街道(乡镇)”26个。

其中,锦江区沙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东日荣获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乡镇)书记”称号,水井坊街道、莲新街道、东光街道获得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范街道(乡镇)”称号,是各区市县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区(市)县。

莲新街道:以服务发展强化基层治理法治标尺

杜绝一个人说了算,是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规范依法决策机制的一大特点。据了解,莲新街道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打破基层法治治理政府单一主体模式,推进基层民主协商。通过多元主体对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合作管理,推行协商民主“四分法”,对协商主体分层、协商议题分类、协商程序分步、成果实施分项,将协商议事过程变成化解矛盾、为民解忧的过程,变成凝聚共识、服务于民的过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莲新街道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推进权力透明运行、提供细致入微服务深化法治街道建设。为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莲新街道细化街道经济工作部、公共服务站、社区的相应权责,防止清单“挂在墙上、踩在脚下”。通过在社区、院落和公众信息网等平台“晒出”权责家底,方便群众清晰了解事项办理流程、办理时限、裁量标准,增强居民群众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在提供服务方面,莲新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清单告知和限时办结承诺制度,将限时办结情况纳入目标考核,高效地为群众办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证登记等社会服务事务,实现了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持续深入推进“法律七进”,依托莲新法治大讲堂,针对群众关注的“非法集资”“物业纠纷”等热点问题,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方式,开展专题法律知识讲座和社区巡回普法宣传。开展法治主题书画摄影展和社区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舞台课堂”“拇指课堂”“网络课堂”“院坝课堂”“无声课堂”,实现普法宣传全员覆盖,不断提升普法宣传与社区居民群众的融入度。在莲新街道的6个社区和公共服务站设置了法治宣传栏、配置了法律图书,在宏济巷打造了860米长的法治文化墙,让法治精神浸润居民生活,化为自觉行动。


东光街道:物业矛盾纠纷“三级调处”破难题

在东光街道各个社区,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模范、老专家、老政法、老军人、老文艺、老积极分子。街道充分激活其“三有三亮”动力源(服务院落居民有时间、有精力、有经验,遇到问题敢于亮身份、亮门牌、亮担当),协同284名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和楼栋长,围绕物业关系修复和物业生态重构,集众智、汇众力、采众长,释放共治“乘数效应”,引导居民自治回归到有序和常态。

物业生态是观察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清秀明媚的物业生态,是经济平稳、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基本配置。东光街道把完善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以“钉子回脚”精神,从“问题导向”出发,融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对接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力量,推动实现化解物业纠纷“有人做、及时做、长期做”,修复物业关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率先辟出重构物业生态需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多元结合、法治保障的“东光路径”。

记者从东光街道获悉,在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东光街道把重构物业生态与回应民生诉求相结合,着力搭建“帮理不帮亲”的调处平台,搭建院落、社区、街道三级调处平台59个,聘任或相对固定调解专员336名,和解调解物业矛盾纠纷43起。据了解,该平台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民警、院落(小区)党支部书记、院委会(业委会)负责人、物业项目经理等共同参与。鼓励并支持社区“两委”联合联动院落党支部,对一般或较大的物业纠纷进行有序协商、依法调处,经5次以上协商调处仍无结果再报街道协商调解。该平台由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牵头,派出所、司法所、社建科负责人,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院委会(业委会)负责人、物业项目经理、律师等共同参与,并按民情联络、法律咨询、物业服务、业主辅导进行业务分组,建立协商调处台帐、志愿服务积分、定期评选表彰等机制。目前,街道调处中心的16名调解专员,已疏导化解“住改商”等复杂物业纠纷2起,确保了平台“不空建”、人员“不空闲”、制度“不空转”。

水井坊街道:智慧平台提升街道治理现代化水平

围绕依法治理,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在城市管理、环保执法、社会治理以及综治网格建设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据了解 “大联动”工作推进以来,水井坊街道坚持“一中心三平台”与全区“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构建“平台+管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在整合社会力量上下功夫,在搭建智慧平台上求突破,有力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主要做法是:建成“大数据”街道。街道着力搭建数据集成平台,为街道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计生、低保、残疾等业务系统和台帐与街道数据中心实行定期更新,实现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数据统管,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建成“智能化”中枢。通过地图系统、“天网”监控系统、GPS定位模块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大联动、微治理”分中心将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进行直观展示,绘制“水井坊辖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地图”;同时,对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各类常态事件管理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态势预警,实现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安保图像监控、城市管理派案等工作的集约化信息指挥。

同时,街道统筹推进整体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安全社区”、“全市安全先进单位”、水井坊社区被评为“国际安全社区”。在提升街道社会治理水平方面,街道坚持夯实网格单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地图”为基础,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网格人员和城管队员划分到网格,落实单元区,使管理力量平均密度达8人/网格。同时,街道建立内部对讲系统,“大联动”分中心将信息发送给社区网格人员,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需要协同处理的问题,“大联动”平台可通知相关人员10分钟内到指定区域,对人员实施视频点名,考核人员到位情况,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智能化、专业化。其次,坚持“互联网+民生”,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通过锦江市民服务热线、锦江政民通APP、“水井坊义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服务事项融入其中,协调部门街道为群众提供服务,有效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初步建立起“公共服务一窗式、社会服务一线式、购买服务一网式”的服务机制。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