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办 贾樟柯:给"平遥元年"打一百分

2017-11-06 16:10:31 来源:北京日报 

影展个性

全世界选出45部佳片展映

因贾樟柯而成的平遥影展,也明显打上了贾樟柯的烙印:电影宫里有一个“江湖儿女厅”,名字来源于他正在筹备中的新片《江湖儿女》;影展保安都穿黑西装戴墨镜,据说是因为贾樟柯喜欢黑帮片;就连影展提供的餐巾纸,上面都印有“山河故人”的字样……与这些随处可见的“彩蛋”相比,贾樟柯对电影的认知和审美,则为影展定下了最有分量的底色。

影展“卧虎”单元的入围影片,都是全球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更看重作者品质;“藏龙”单元则主打类型片;“中国新生代”专门为扶植国产新导演而开辟;至于“首映”单元和“影展之最”单元,更像是献给中国观众的迷影盛宴,多为大导新作或刚刚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有所斩获的佳作,比如北野武新片《极恶非道:最终章》、理查德·林克莱特新片《最后的旗帜》、今年戛纳金棕榈奖影片《魔方》……入围影片中,华语片和外语片大致各占一半,非西方电影要明显多于西方电影。

“这些都是平时在影院很难看到的影片。”贾樟柯如此归纳45部展映影片的共同点。当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时,常常骑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从蓟门桥到三里屯,只为在法国文化中心看一场新浪潮电影,还没有字幕。现在通过影展,他让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在一星期内看到了西班牙今年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九三年之夏》,看到了反思乌克兰政治困境的《无爱可诉》,看到了讲述吉尔吉斯斯坦底层家庭生活的影片《苏莱曼山》……一位看过《苏莱曼山》的影迷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一部吉尔吉斯斯坦影片,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跟我们有很大不同,但对家的爱和责任是全人类相通的。

马可·穆勒为影展拉起一支只有8位主要成员的选片团队,他们将全球电影分为中国、北美、西欧、东欧、拉美、日本、印度等八大区域,每位成员在各自区域为影展选片。来自英国的电影策展人Sandra Hebron负责主要由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影片构成的英语片选片。对已经从业二十六七年的她来说,选片难度并不大,她早已熟知哪儿的导演马上要推出一部新作,质量应该不错,要做的只是看完全片后做最终选择。从今年5月到影展开幕的10月底,她为影展看了100多部新片,最终选出了5部入围作品。

“以前都是中国电影在外国电影节上接受别人的检验和评判,现在我们能够主动展示中国人对电影的看法和判断。”说这话时的贾樟柯,语气里有一种不显山露水的自信。

观众亢奋

冒着零下一度的寒风看片

因为不具备评奖比赛的资格,本届平遥影展没有竞赛单元,但由55名观众评出来的几大荣誉,反而让影展回归了“观众观影、观众投票”的风格,显得更加接地气。

看完本组7部影片后,“藏龙”单元的11位观众评审就在影厅隔壁的咖啡厅里围坐成一圈,开始讨论并给每部影片打分。小组长一飞在一个笔记本上记下每个人的打分,再针对每部影片请每位评审发言,说说自己给打高分或者低分的理由。每当出现一部争议较大的影片时,大家还会进行几番辩论。最后算分时,要郑重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后的颁奖典礼,则由观众评审代表上台开奖,并为每部获奖影片宣读获奖词。不同于大型电影节星光熠熠的颁奖礼,平遥影展颁发的荣誉算不上专业,但不失亲切。从台下观众的欢呼声中可以看出,至少选出来的影片都是他们喜欢的。

即便没当上评审,做一名普通影展观众,也能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远道而来的观众穿梭在各个影厅,脸上写满兴奋;换票处常常排起长龙,偶尔还有激动的影迷因为进不了场与志愿者、保安发生争执……

观众的热情与创作者的真心相融相会,形成了平遥影展所独有的味道。《英雄本色》放映时,小马哥用美元点烟的画面一出,全场不约而同一声“哇”;国产片《米花之味》导演鹏飞本以为没人来看他的电影,进场后才发现,就连过道都挤满了观众;因为观众太热情,《追·踪》的映后交流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李霄峰和观众一直聊到凌晨;露天放映《伊斯梅尔的幽魂》那天,正是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生日,全场观众为他唱生日歌……

贾樟柯暂时不希望影展规模变大,也不考虑开辟电影交易环节,因为小影展自有其魅力。你会发现,老导演谢飞变身影迷,奔走于各个影厅;看片时,大作家刘震云就坐在你后面;贾樟柯带着某部影片的导演站在厅外等候见面会,一大群观众便围上来,大家一起提问交流。

影展开幕前,贾樟柯的内心是忐忑的,这是影展的第一次,他不知道观众反应如何。但8天下来,他说,最满意的是观众。影厅平均上座率高达93.7%,平均每天有两万人次看片,露天剧场的地暖后来基本不能用,但观众仍守在零下一摄氏度的寒风中看片。

贾樟柯说,他给这次“平遥元年”打一百分,因为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而明年平遥影展会如何,目前至少能确定两点:一是电影宫会长期运营,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中心,二是明年肯定不会十月底才办展,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