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做好生态大文章,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图为中国旅游名城都江堰鸟瞰图实景
□本报记者王进
□何子蕊
拜水、问道、看熊猫,远眺白雪皑皑的雪山,品味源远流长的天府源头文化……有着世界自然、文化两项遗产,曾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多项殊荣的四川省都江堰市旅游业再创佳绩: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189.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9亿元。
青山绿水既是宝贵的财富,又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年上半年,都江堰市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5个、总投资762亿元,接待游客11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4.72%,旅游综合收入96.2亿元,同比增长50.03%,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成都区(市)县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都江堰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成都市有关决策部署,走出了“做好生态大文章,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新路。如今,在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刻,都江堰市正大力践行成都市委市政府“西控”战略,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召开,让全国人民心潮澎湃。而都江堰市也正以创新改革为引领,不断补足发展短板、建强产业生态圈,朝着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目标坚实迈进!
定位精准践行“西控”战略执着行稳致远
走进都江堰市,不仅会惊叹于该市因世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文化厚重;也会惊叹于其境内青山绵亘、河渠纵横、沃野千里,气候宜人,被誉为“天府之源”实至名归。
今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市作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产业生态圈、重塑城市经济地理。都江堰市也被赋予新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都江堰市决策者审时度势,定下了未来新目标:举全市之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贺余伟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是都江堰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创见性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城市创新发展最新定位。生态旅游、国际名城是其两个基本点;生态是其立市强市重中之重、核心内涵、活的灵魂、致胜法宝、成熟政治。值得点赞助力。”
的确,对于国际生态旅游名城这一说法,之前并无其他城市提及。对于获得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迪拜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都江堰市来讲,这一点当之无愧!
然而,在国际旅游名城基础上又加上“生态”二字,这是需要足够底气的。凸显了都江堰市坚决守护一方青山绿水,都江堰人甘愿做自然生态的忠诚守望者。
改革创新构建“双心两区”拟定目标路径
为了让改革有力、有序推进,都江堰市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西控”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就贯彻落实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成都市全会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围绕成都市提出的“西控”战略,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具体行动方案。
按照实施意见,未来一段时期,都江堰市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构建适应都江堰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争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21年,都江堰市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其中,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6%,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都江堰市不断求索,相继创新推出了“山长制”“河长制”“街长制”,让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按照既定目标,都江堰市将优化主要功能布局,包括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控制城市环境容量,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从而构建起“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发展新格局。其中,“双心”是指50平方公里都江堰市主城和14平方公里青城山镇。“两区”是指800平方公里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和344平方公里田园生态发展区。
“双心两区”的新格局如何呈现?旅游机制体制改革尤为重要。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都江堰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目前已相继建立了都江堰市旅游警察大队、旅游专业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旅游检察,“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已初步建立。
争做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任重道远。都江堰市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绿色GDP、绿色环境、绿色惠民等为主的考核评价和督查体系;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突出财税政策支撑,强化政策和配套支持;将深化校地政企合作,建设旅游发展智库等,强化人才支撑……力争到2021年,在都江堰市基本建成270公里绿道体系,入境游客数达到成都总量的28%。
产业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强化核级支撑
10月11日~12日,都江堰市喜讯频传。在这两天内,“都江堰外滩国际”“都江堰国际家居博览中心”“中金医药产业发展项目”3个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都江堰市,总投资约140亿元,实现都江堰市第4季度投资促进开门红。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色产业的创新、高端发展是关键。都江堰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市将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目标,做强核级支撑。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都江堰市将进一步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绿色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城市国际品质。如今,一个个“以转型升级力促绿色产业能级提升中”的项目正大力推进。
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蓝光水果侠主题世界已正式营业。总投资55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72亿元的外江水主题综合游乐项目已正式开工。就在不久前,都江堰市与绿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绿地国际康养小镇项目正式落户都江堰市。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都江堰市将以提高产业层次和效益突破环境容量瓶颈,以环保准入倒逼高环保负荷产业转移、低品质低附加值传统产业转型,创新旅游主导的3次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全面增强绿色产业能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发展载体,抓好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坚持集群集聚发,打造吸引游客、集聚要素的旅游价值磁极。力争到2021年形成年营业额过亿元现代服务业企业10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30家、主题乐园5家以上的现代旅游产业集群。
围绕“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定位,都江堰市将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未来5年,实现“过千亿、奔两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