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

2017-10-17 11:08:01 来源:本网专稿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报道之七

□ 中国国防报记者 宫玉聪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北京中关村,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习总书记来到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展区,对3D打印金属零件很感兴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年来,3D打印产品已运用到飞机、运载火箭及卫星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军用飞机复杂高端异形件等产品的产业化能力,成为融合发展、军民两利的示范产品。

近5年来,从3D打印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航空航天到机器人,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中关村先行先试,在积极探索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创新做法

厚植产业发展土壤

在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来自中关村的一家成立两年的公司引发了观众广泛关注,由芯盾(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可实现全程全网加密的通信产品,满足部队保密通信的需求,成功实现“民参军”。

在中关村,有一大批像芯盾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搭上了军民融合快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芯盾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庞潼川博士看来,这些成功企业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先行先试厚植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土壤的创新做法。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2年,中关村在全国率先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推动落实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统筹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政策;2014年,中关村试点政策在更大范围推广,军民融合成为中关村创新平台工作职能之一;2016年,中关村启动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建设,为13个驻军单位设置军民融合联络处……

军地协同

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破解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难题,带来的是军地协调机制日益顺畅和军地协同创新路径的不断拓展。”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告诉记者,几年来,他见证了中关村在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上的大胆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实践。

沿海淀区闵庄路一路向西,就可以看到道路一旁中关村军民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园项目。“虽然还未正式揭牌,但入园企业已有数十家。园区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只有符合‘高精尖’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才能入驻。”园区负责人白云飞告诉记者,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后,海淀区于2015年底发布了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的规划方案,目标是通过2年~3年建设,建成以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四季青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关村军民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体三园”为依托的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布局。

如今,这些园区已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突出、资源优势互补、示范作用明显的军民融合新兴领域创新园区,辐射带动效应相当可观。

不设门槛

创新需求对接模式

在中关村,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日益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2014年,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短短3年时间,已有200余项军民两用成果转化落地,他们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产业园已搭建包括金融、科技、社会等在内的3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平台。

创新军地需求对接模式,瞄准未来技术发展。今年9月,中关村针对军民科技创新需求,面向军队和地方征集需求,不设范围、不立门槛、不定形式,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解决方案,以“揭榜比拼”方式决出优胜者,让创新需求与解决方案直接对接。

无独有偶。在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自主研发的“军用技术预见服务平台”,对一些重大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预测,让军地双方的技术需求对接更有前瞻性。此外,中关村还组织了50多次“民参军”“军转民”技术产品对接会、推介会,汇编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目录。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点、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试点……”翻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记者发现,在未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涉及军民融合领域的多个试点成为一大亮点。

“中关村是各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先行探索者。”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告诉记者,“未来,在保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良好势头的同时,中关村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示范引领,推动京津冀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