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践:打造“海洋蓝”“国防绿”融合共同体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2017-10-11 18:13:17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郝江震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潜艇基地在青岛修建;上世纪70年代,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在青岛诞生;2013年2月,首艘航母“辽宁舰”驻泊古镇口军港……青岛作为一座海军城,见证并创造了10多个海军第一。三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全军装备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今,山东蓝色经济发展和“国防绿”“海洋蓝”交相辉映。

新机制焕发新活力

——突破军政二元分离体制,率先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

“前几年我们去部队谈合作,跑手续,很难‘融’;如今变了,部队会主动上门找我们洽谈合作。”最近,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工委书记刘玮工作业务非常繁忙,每天都要接待很多部队和企业领导的视察、洽谈合作,今年以来已接待217批、3000余人次。

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于2013年2月筹划建设,战略定位为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军民幸福特色海军城。

2016年6月成立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已批复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定位的国家级新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实现这一定位的主要载体。

“现在有了军地联席会议这一平台,大家可以坐下来好好谈,我们工作效率更高了。”刘玮直言不讳地说。2014年,示范区首先突破军政二元分离体制,率先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青岛西海岸新区率先成立由工委区委主要领导和驻区部队首长任“双主任”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从全区抽调50名优秀机关干部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军地之间需求对接、战略协调和政策落实。目前,军地联席会议已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和涉军议题50余项。

早在2015年,山东省就已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军区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将国防需求作为重大设施布局的重要考虑因素,找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谋划军地的功能复合型基础设施体系。

2016年9月,《青岛市“十三五”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出台,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规划共商、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

截至目前,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已引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轻型动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的140个涉军涉海项目,涵盖舰船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领域。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