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参军”浪潮背后推手多

2017-10-09 18:45:50 来源:本网专稿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 中国改革报记者 赵薇

□ 中国国防报记者 裴贤

“这间实验室高40米,直径30米,是目前国内综合试验能力最强的环境实验室,可模拟-55℃~80℃以及海拔8000米的极端环境气候条件,并可进行日照、淋雨、盐雾、覆冰、雷电冲击等试验。”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德霖指着这间形似巨型粮仓的建筑物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这间实验室极大缩短了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

苏州电科院只是江苏“民参军”浪潮的一个掠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把军民融合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民参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江苏共有700多家企业取得保密资格认证,1个国家级、8个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

酒香不怕巷子深

“民参军”须有“独门武功”

谈及“参军”,较高的门槛曾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这个门槛必不可少。”在江苏省发改委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岳平看来,“民参军”的门槛固然高,但只要产品的质量、技术过硬,军方就会因“非你莫属”而主动采购,“跨不过高门槛只能说明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未达到要求。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民参军’必须要有‘独门武功’!”

江苏省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实力为企业“参军”创造了条件。航空航天、新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汽车及其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江苏军民融合的主导产业。

“武器装备质量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关系国家安定,‘民参军’企业必须严格达到要求。无论是军品的保密要求还是质量要求,都不能出任何问题。”江苏省军工学会副秘书长张翰明告诉记者,军品不允许“掉链子”,即使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可能是致命伤。

张翰明同时强调,有了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与先进的技术并不意味着就跨过了“民参军”的门槛。相较于民品,军品有其特定的质量标准和内在要求,重要的是如何满足它们的作战指标以及如何适应它们的内在要求。“就像夫妻结婚,‘军’‘民’二人也需要磨合!”

“当然,在‘参军’过程中,并不要求某一家企业掌握某军品的全套技术,该企业能解决其中一环的问题就足够了。这样,通过整合行业内各个环节的优势资源,就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陈岳平补充道。

“鸡与蛋的千古难题”

信息不对称亟待破解

“我们的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可有时会感到‘参军无门’。”苏州辰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滢显得有些无奈。

作为一家为“民参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苏州君立德企业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广坦言,供需信息不对称几乎是所有“民参军”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这就像一个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军方说民方的研发决定产品的需求,而民方说军方的需求决定企业的投入。”

“但事实上,由于军品的保密特质,信息永远无法对称。军方一旦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公开自己的需求,就相当于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短板所在,这是极其荒谬的。”张翰明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军民融合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据记者了解,目前江苏省军民融合网站、江苏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数据采集与发布、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功能;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也已相继建立,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需求提报上,需求测算尚未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需求提不清、多头提、重复提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与此同时,现有这些网站和服务平台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贯通军地、保密高效的需求对接平台亟须进一步建立。”陈岳平建议,要加快建立国家军民融合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出台军民融合需求对接具体办法,规范军地对接途径,配套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要加快推进科研管理和武器装备科研采购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军地采购工作协调机制。

“支持企业‘参军’,但不鼓励一窝蜂涌进来,要通过规范的平台向军方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企业和人才。”张翰明表示。

“看不见的小皮鞭”

倒逼企业良性发展

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即军工“四证”)是民口企业“参军”必须取得的资格认证。

“‘四证’办理周期长、门槛高,通过审查的都是被筛选出的优质企业。”徐广告诉记者,对于“民参军”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进入军工领域,就会不断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相当于有一个看不见的“小皮鞭”,鞭策企业不断提升自己,“优质企业只会在鞭策下变得更优质。”

研发、投入周期长是军品的另一特点。“以飞机为例,飞机一般要经过800小时——每天一小时就相当于800天的飞行试验,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得归零,从头再来。”张翰明说,所谓“十年磨一剑”,“民参军”企业“磨剑”这10年可能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参军就是打仗,打仗首先要有决心,因此‘民参军’企业必须要想好是否有足够的决心。”

事实上,江苏省自2014年起就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并制定下发《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扶持军民融合产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和军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5类项目,通过给予企业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参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遇,仅2016年江苏就有94家企业取得保密资格认证。这700多家‘民参军’企业跨过了高门槛并存活下来,意味着它们经受住了资质的考验,而门槛里的高要求也会继续倒逼企业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都一直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徐广说。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