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煤独大”破解“资源诅咒陷阱”

2017-09-15 16:19:47 来源:本网专稿 

山西着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

□ 黄汉权

近年来,由于煤炭等资源价格走低,山西经济增速持续较大幅度下滑,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破经济对煤炭等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是山西摆脱当前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产业转型升级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多元化现代产业新体系,为实现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常态下山西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陷阱”

经济学有一个术语叫“资源诅咒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度依赖其资源禀赋发展资源型产业,忽视其他产业发展,导致当资源枯竭或价格大幅下降时反受其害,丰富的资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福音”。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资源为起步发展资源型产业,走了一条以煤兴省的发展道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对过去一个时期山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这种过度倚重煤炭等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模式,使山西产业结构单一的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在煤炭需求持续萎缩、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经济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增长速度持续下滑,陷入“资源诅咒陷阱”。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地区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1%、8.9%、4.9%、3.1%、4.5%,处于全国倒数位置。打破山西“资源诅咒陷阱”,必须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煤炭及相关行业是山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既不能因这些行业遇到困难而谈“煤”色变,也不要指望它们有朝一日还会再现往日风光。推进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应按照“依靠煤但不依赖煤、跳出煤但不离开煤”的思路,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既要改造提升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2015年,煤炭、冶金、焦化、电力等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山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4%,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与煤炭有关联,因此,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绕不开煤。要针对行业发展存在的产业链条短、处于中低端环节、绿色发展能力弱、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在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强煤电、煤化、煤焦钢、煤电铝等联营,构建煤电化、煤电冶、煤电铝材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炭精深加工和高端转化,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附加值提升。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改变山西产业结构单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结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山西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先进产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全面跃升关键时期,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已超过50%,发展空间巨大。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构建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打通对接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挥太原、大同区位优势建设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货通天下”的物流网络体系。要利用好山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山西特色农产品种类多,大红枣、小杂粮等优质农产品声名远扬。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进入国人厨房餐桌。

依靠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关键靠创新。

增强协调创新能力。要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建由产学研用各方面参与的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国家、地方和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打造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山西已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设立智能制造中心和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双创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发挥开发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阵地作用。开发区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加产业集聚能力和溢出效应。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驱动。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完善选人用人政策,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同时,加强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