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进转型 “美丽山西”可期

——山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解读
2017-09-14 18:15:24 来源:本网专稿 

□ 高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引发了多少人对山西这方表里山河的向往之情。然而,近年来,环境污染却成为山西这个资源大省的心头之患。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时指出,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多起来、山川美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近期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更是将生态文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

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山西省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一是党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建设。山西50%以上国土面积为生态脆弱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9%,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盆地环山、缺水少流、生态脆弱的地理特征,需要山西更加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牢固树立全新资源观,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以度。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历史遗留欠账较多,全省煤炭采空区达5000余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3000平方公里,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堆存量达12亿吨,据测算,每采1吨煤破坏2.48吨水资源。相比其他省份,山西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重、更迫切,更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的期盼正由“盼温饱”向“盼环保”、由“求生存”向“求生态”转变。长期以来山西污染者付全费制度未有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缓慢等,致使一些环境突出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环保部先后对山西省4个设区市和1个县级市进行公开约谈(吕梁、临汾、长治、阳泉、运城)。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提高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四是担当生态安全责任的现实需要。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山西当前改善空气质量任务艰巨,2016年PM2.5、PM10平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升高7.1%、11.2%,是全国PM2.5不降反升的省份之一;二氧化硫年均值66微克/立方米,是二氧化硫污染最重的省份;也是烟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的省份之一。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一员、全国高碳省份之一,山西要担当起区域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起低碳排放的全球责任,把培育生态文化、构建制度体系作为重要支撑,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创造新经验。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项行动计划,空气平均达标天数增加,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和狠抓整改中取得积极成效,努力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底色”,为山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未来,山西将始终坚持敢为人先、持之以恒,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加强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部署以下工作: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将太行山、吕梁山建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示范区,重点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设,创新市场化生态修复机制。

二是加强采煤沉陷区矿山环境治理。到2018年底完成59个采煤沉陷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上,将加大中央预算内的专项支持力度,研究逐步将山西省矛盾突出、财政困难的重点采煤沉陷区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范围。

三是实施水生态修复保护。全力推进桑干河、滹沱河、沁河、浊漳河、涑水河等七河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大娘子关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固沟保塬工作,开展吕梁山、太行山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重要水源地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是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以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区等为重点,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23.5%。

二、树立全新资源观,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一是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机制。在确保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前提下,在省域内科学合理配置环境容量。

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不动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工业和城镇节水力度。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合同节水管理试点示范工程。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落实固废利用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效防控炼焦、煤化工等行业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加快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铅酸蓄电池等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要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循环化布局和改造作为主阵地,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链接。

三、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落实能源、水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省内各级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加快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滹沱河、桑干河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二是在生态环保方面,改革创新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探索园区式、链条式环评模式。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河湖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四级“河长制”体系,到2017年底在全省全面建成。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林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范围,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千里之行,始于内心;百年大计,成于实干。当前,山西已经构建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体系,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工作氛围。我们要发扬“右玉精神”,借《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出台契机,抓铁有痕,久久为功,以不动不摇的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绿色革命中建设绿色山西,实现“美丽山西”。

(作者系山西省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副调研员)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