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打出“组合拳”全力推进“三治一增”

2017-08-09 16:25:00 来源:本网专稿 

铁腕治霾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竞争力”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区内已有60家工业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有效提升了区域节能环保水平和企业“绿色竞争力”。

今年5月,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光电”)实现0.1mmTFT-LCD玻璃下线和4.5代0.2mmTFT-LCD玻璃基板产线贯通,再次刷新了液晶玻璃基板溢流下拉成型技术的纪录。

创新和突破的背后,是中光电投入4亿元进行清洁生产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付出。中光电能源动力部负责人祝天伟介绍,中光电采用了一种名为“溢流熔融下拉法”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技术,这种技术是国际主流技术之一,可以降低后工程再加工概率,大大减少研磨或抛光产生的粉尘及悬浮废水,相比其他生产技术,后续污染物生成量小,清洁生产可达一级水平。

凭借多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中光电4.5代线项目顺利通过了国际严苛的能耗、水耗准入门槛。记者在中光电4.5代线项目的环评报告上,看到了企业的节能清单:无砷工艺,从源头上杜绝了一类重金属污染,减少废气排放量和末端治理费用;砷、氧化钡100%减排,窑炉粉尘不再含重金属,可按一般固废处理,每年可节约处理、专用劳保、设施设备维护等费用100万元、节约天然气费用435万元;采用变频控制空调循环水泵,每年可节电约112.02万度……记者粗略一算,通过节能生产创新,中光电每年可减少支出895万元。

“短期来看,治污确实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就长期发展而言,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会逐渐提升其市场话语权。”祝天伟认为,随着明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一方面,通过减少排污量、实现产业链清洁生产的企业将扩大受益范围,大幅降低环保税支出、提速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另一方面,在节能环保转型升级过程中也能减少企业成本,进一步迎合环保趋势与产业周期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5家,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5家,总计60家工业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今年,将完成2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与8家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情况验收。

科学治堵剑南大道20余个抓拍设备即将投用

8月2日,成都交警六分局在成都高新区剑南大道和天府一街交叉口开展渣土车、大货车集中整治行动。据了解,本次整治是积极推进成都市提出的“治堵十条”而开展的专项行动。

剑南大道是成都高新区3条主干道之一,因长期施工等原因,经常有渣土车、大货车等通行,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以及周边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交警六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专项整治,引导驾驶员了解、学习相关规定,共同解决堵车难题。

“您好,请出示你的驾照、行驶证及入城证。”晚上8时许,执勤交警彭春在路口拦下一辆大型货车,对车辆进行盘查。根据相关规定,持有成都市货运汽车城区道路行驶证(入城证)的车辆,在高峰期(7时-9时、19时-21时)不准进入城区限行范围,其余时间可正常通行;非持有成都市货运汽车城区道路行驶证(入城证)的车辆,在7时-22时之间均不允许进入城区限行范围,其余时间可正常通行。

彭春透露,在查处的违规车辆中,大部分驾驶员不清楚限行时间及范围。记者在现场看到,仅仅1个小时的时间,执勤交警在盘查过程中就查处了7起车辆违规事件。

据了解,交警六分局还在剑南大道各个重要路口安排了全天候站岗,除了白天的日常管理,夜晚还有专人值班,一方面对违规车辆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引导车辆夜间通行尽量走辅道,减少噪音污染,保证周边居民生活休息。彭春告诉记者,“治堵十条”中提到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交警六分局已经向成都市交警执法局申请,在剑南大道全路段增设20余个电子抓拍设备,将于近期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