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县花溪河圣母庙段河道整治让生态回归

2017-08-02 14:21:27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记者何广丙

湛蓝的天空下,清清河水从苍翠群山奔流而来,在绿草点缀的河道激起层层浪花,卵石铺面从河床向河堤缓缓延伸,左岸绿化带已长出一片片茂盛草甸,刚刚整治过的右岸绿化带也呈现出团团浅绿。

这是7月28日上午,洪雅县花溪河柳江圣母庙段赏心悦目的一幕。而在以前,这里的河床还是狭窄多淤、杂草丛生、垃圾藏匿。

是谁让它灵动生机“会呼吸”?

7月28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呼吸河床”

保持原貌疏浚河道

在花溪河柳江圣母庙段长3.03千米的河道里,零星的石头突兀在水面,显得“杂乱”的卵石躺在河堤底部,任由绿草在它们中间生长。

“你看,现在的河床比整治前宽了很多。”该河段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宋勇告诉笔者,“在建设过程中,为充分体现生态和自然的理念,我们尽量保留河道内的湿地和大量的原生植被,把因多年冲刷形成的深坑进行了适当的回填,把水流湍急的滩头进行了削减,放缓了该段水流的速度。”

为什么不对河床和河堤护脚进行硬化,以确保水流的顺畅和提升河堤的抗冲刷能力?笔者试探性地提出问题。

“河床除引流作用外,还有对地下水的渗透作用,这就象一个人一样,要有呼有吸,才有生命,才有灵性。”宋勇笑着说:“鹅卵石铺就好处是明显的:卵石河堤护脚表面上看是无序堆放,但在这些石头下面,我们用重型机械对护脚进行了反复碾压夯实,确保了护脚强度,卵石又可以有效分散水流冲击方向和力度。如果按常规做法,用混凝土对河床和河滩进行硬化,虽然是最快速也是最便捷的处理方式,但对河流生物链和生态多样性是毁灭性的。”

“生态护岸”

就地取材建河堤

记者注意到,除底部亲水步道用混凝土浇筑外,整个河堤也用卵石堆砌。

为什么河堤也要用卵石堆砌?

“河堤用卵石堆砌,也是为了有效分解洪水对河堤的冲击力。并且,这些卵石都是就地取材,从成本上来讲并没有增加,但效果就好了很多。”宋勇介绍,“县委、县政府‘一地三区’建设目标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要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于是,在研究花溪河圣母庙河道治理方案时,我们就摒弃了传统的堤防功能单一的建设模式,把它定位为皆具防洪、生态涵养和景观效应等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堤防。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的效果。”

绿色、生态的理念也堤顶建设中得到体现。

笔者看到,堤顶与堤坡间约两米宽的缓坡绿化带将两者有机隔开。“不用铝合金防护栏,而用绿化带来进行安全隔开,更好地体现绿色、生态。”宋勇介绍,今后还将在绿化带栽种小灌木,以加强安全防护功能。”

因地制宜

留足绿地空间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洪雅河道整治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

在花溪河柳江圣母庙段整治行动中,有关单位(部门)组织施工方用卵石铺砌河床边沿、河岸及堤顶,保留原河道形态随弯就弯,并留足了生态绿地空间。像这样的方式,在圣母庙段就新建了“呼吸和床、生态护岸”4.13千米,清理河床3.03千米。该段整治工程按五级堤防标准建设,目前即将竣工,可防10年一遇的洪水,这些举措让该河段整治充分发挥了“提高防洪水平、改善水生态环境,新增水景观”等功能。

“这河堤修起了,不怕涨洪水,也方便了出行与亲水活动,增加了群众与游人散步、休闲的地方。”柳江镇两河村村民柳志祥与其他村民时时关注着工程的进展情况,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水很急,现在水变缓变清了,我们早晚都爱在河堤和亲水步道上散步、戏水了。”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