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行走3万步 三个月穿坏一双鞋

五一劳动节山西建筑工地体验建筑工人艰辛

2017-05-10 15:30:18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记者 王婷

都说“劳动者是最美的人”,“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在山西省的各重点项目工地,建设者们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奋战在建设一线。由于工期紧,因此“五一”假期对他们而言也仍是“工作日”。这一天,记者亲身体验了城市一线普通建筑工人的艰辛。

一大早,记者来到中铁十七局集团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项目工地,钢筋切割机、混凝土浇灌车,紧张而忙碌的工人身影随处可见。“你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不能怕脏。”项目经理陈恩锋一边笑着说一边递给记者一件印有“中铁十七局”字样的亮黄色警示服和一顶安全帽,“进入工地现场,我们要求穿警示服,最关键的是戴好安全帽。”按照要求穿戴好后,记者跟着陈恩锋和工程管理部部长刘杰进入施工现场,开始了建筑工地的体验。

进入主楼,刘杰拿出手机对着墙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项目实测实量检查表”上的二维码开始扫码,“这是项目技术员日常工作中的一项,扫一扫,施工部位的标号、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以及各个环节的施工细节就反应出来了,方便又快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铁十七局集团通过质量样板区、BIM技术应用、二维码施工应用等现代化施工管理办法,引领标准化施工,提高项目的施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创造精品工程。

“这个2米长的叫‘靠尺’,短一点的是‘塞尺’,他们是用来测量墙体垂直度和平整度。”刘杰一边讲解一边在墙体上做示范,“检测墙体垂直度,就看‘靠尺’上的水平仪,测量数值范围在正负8毫米都属于合格。测量平整度还需要‘塞尺’作辅助,数值在8毫米内属达标。”听讲解后,记者觉得很简单,想自己试试,可当2米长的“长尺”拿在手里,要像刘杰那样熟练的完成检测任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记者是在年轻技术员张昇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一次检测。

绕过主楼,刘杰说要去下一个现场检查,记者跟在后边,没走多久衣服、鞋子上已经沾了不少灰土,见记者不停的拍打,刘杰说“你们女孩子就是怕脏,我们项目上的女人干起活来,一点不比男人差,都是‘女汉子’,撑起了‘半边天’。”

检查的地方距地面有7、8米高,需要上一个木板搭起来的楼梯,记者第一次爬这样的楼梯,走在颤颤悠悠的木板上,双腿不敢用力,生怕木板断了,从上面坠下去。“大胆走就行,掉不下去。”刘杰笑着说。当记者艰难的爬上去,发现他已经在认真对照图纸检查梁钢筋的标号和数量。

别看是个小工序,完成起来却不易。刘杰告诉记者,该项目非常庞大,自开工以来,项目共浇筑混凝土50000方,最多的一个月浇筑了近20000方。20000方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混凝土浇筑城宽一米、高一米的混凝土墙,这道墙的长度有20公里,有两条长风街的长度。

在一群忙碌的身影中,几名中年女工引起记者的注意,她们正在轧钢筋,先将绑扎钢筋的扎丝弯成两股,从待绑扎的钢筋下面穿过去,用扎钩勾住扎丝将钢筋固定到位,迅速转动扎钩,整个过程仅用了2-3秒。

听说记者也想试试,刘杰说“这个活看上去挺轻松,实际干起来很费力气。”在负责人的“特许”下,记者带上手套再次“上岗”,一开始还像模像样,可是绑扎完,额头上已经冒出汗珠,再看绑好的钢筋,歪歪扭扭的,一旁的张大姐看不过去了,“抢”走钢筋说:“你扎成这样可不行,不合格。”说完便修整起来。

记者脱下手套,里面湿漉漉的,满手的汗,手心直发痒。等停下的时候,才感觉胳膊竟有点发酸了。

刘杰告诉记者,张大姐是安徽人,今年50出头,他丈夫和儿子都在工地上。像张大姐这样一家老小一起出来干活的有很多,有的老乡带老乡还组成了一个小的团队,谋生计还能相互照应。

说完,刘杰转身继续工作着,这时记者发现他身上布满灰尘、铁锈、泥点子,右鞋大拇指处还破着一个大洞,再仔细一看,刘杰的鞋子“已经满是伤痕”。 他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开工至今,已经磨坏了4双鞋。每天要走2万步,最多的时候能走约3万步,相当于围绕一个400米跑道走了45圈。而查看图纸、检查质量、测量放线、现场协调、完善技术资料、记录施工日志等工作就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饭点,刘杰热情的留记者吃饭,这样才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聊聊。人们常说建筑工人又苦又累,这位1991年出生的四川小伙,说起刚来时场景,他坦言一开始并不适应工地上的生活:“一年前,这里是一个250亩的荒地,水电等基本设施都没有,吃住办公都在集装箱房,由于是荒地,风大,晚上很冷,连张像样的床也没有,实在累的不行,就随便找个地方趴会。”

“到了正式开始干时,尤其是浇筑混凝土期间,那几个月每天都在加班,或者说就没有上下班一说。浇筑混凝土一般在晚上作业,每天都是通宵,过程中还要监督浇筑的质量,非常辛苦。”刘杰看上去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他说那几个月自己从108斤瘦到了98斤。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项目,是刘杰接触的第二个项目,从无到有,从苦到甜,从最开始的技术员到今天工程管理部部长,刘杰说自己是和工地一起慢慢成长起来的。“当一天烦杂的工作都完成后,那种成就感会上瘾,虽然休息日少之又少,但360行,每一行都有它的行业特点,我希望用自己竟可能多的时间完成好这个项目。”刘杰说,他会继续深造,不断地让自己进步。

采访结束了,虽然体验的时间短,但记者从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建筑工人身上,深深的感受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记者心里不由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远处,工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